秋种时节,走进韶关南雄市全安镇,清澈的溪水沿着新修建的灌排沟渠,潺潺流入稻田,滋润着葱茏青翠的禾苗杭州股票公司排名,崭新的机耕路纵横交错,从空中俯瞰,宛如棋盘。
“有了这些高标准农田,我们种粮信心更足了。”全安镇河塘村种粮大户邱大海说道,三面光水渠,让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机耕路让农机可以直接开到田里,不仅方便了农事作业,还能节本增效。据了解,自2023年起,南雄市开始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逐步把全市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许多昔日的“望天田”“巴掌田”变成了今天的季产千斤的“粤良田”。
南雄是广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最大粮食主销区,近些年来,广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坚持久久为功,建管并重,持续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0%以上,亩均节水、节药、节肥率均有效提升,推动了耕地质量和地力提升,有效减轻了粮食生产受灾损失,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设高标准
低产田变高产良田
在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上洋汾村小组,数百亩的农田规整连片,地块分明,崭新的机耕路和三面光水渠纵横交错,田边还装有多盏太阳能杀虫灯和病虫害监测设备。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们落后的农田变成了现代化良田。”湖口镇承平村党总支书记徐顺康说,时光回到一年前,上洋汾村小组的这300多亩“口粮田”还是由600多块细碎田块构成的,而且坡度高低不平,经宜机化改造后,才成了如今“整齐划一、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的良田。
调研发现,除了灌排设施及耕作道路的改善,广东还利用地方资金,在部分项目区布设病虫害与土壤墒情监测站,给高标准农田插上“科技翅膀”。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最直观的变化便是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农民种粮底气更足了。
“以前种粮靠天吃饭,既怕旱,又怕涝,而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旱能灌、涝能排,就没这种担心了。”邱大海直言,比如近期的持续大暴雨,他家稻田安然无恙。
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推广。据统计,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这份漂亮的成绩背后,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撑。
广东农田高标准不仅在“面子”,也在“里子”。近些年来,广东建设高标准农田时,还大力统筹开展绿肥种植、酸化耕地改良、盐碱地治理和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推动广东耕地面积、质量双提升。比如,在有机质提升方面,2024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启动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绿肥种植)试点项目,仅南雄市种植绿肥1万亩,项目区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盐碱地改良面,汕头濠江区河玉围地区原本因盐碱而丢荒了数年的1300亩农田,2021年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已成为亩产超1000斤的良田。
广东部分高标准布设虫情、墒情监测站,给农田插上“科技翅膀”。
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聚焦农田设施的提档升级,还注重农田生态系统保护。自2018年起,广东高标农田建设全面践行绿色生态理念,积极开展绿色农田试点,积极探索生态沟渠建设,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态好、土地沃、产品优、农民富”的绿色农田样板。如,江门台山市建设的生态沟渠,让田间的青蛙、蛇类、鱼虾等有益生物明显多起来,稻田里的虫害、病害、鼠害大幅减少,为农民节省不少用药成本,也为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积极推进绿色农田建设,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完整。
经营高效益
从无人问津到“香饽饽”
调查发现,由于设施的显著提升,高标准农田“身价”因此倍增。据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党总支书记徐顺康介绍,上洋汾村小组的农田,原本150元/亩的租金都难流转,但宜机化改造后,村里农田顿时变身“香饽饽”,部分村民将土地流转时,租金直升至550元/亩。
“高标准农田地力好,加上好的经营模式,效益不可小觑。”中振智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祁志直言,他们公司基地位于清新区龙颈镇龙北村,是清远市的一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公司在基地推广稻蛙立体种养模式,地租承包价达1380元/亩,一个农户学习了6个月后,可以管理6亩蛙稻田,半年可确保3万元的基本收益。
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好,还要经营好,充分发挥它的高效益潜能。为此,广东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鼓励项目县(市、区)统筹各方资源,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着力推广绿色生态种植、先进农业机械应用、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新品种和良种繁育技术等技术。在利好政策驱动下,广东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多纷纷参与到高标农田项目建设中来,有的还自筹资金,在经营的农田里,自主推进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墒情虫情自动监测、智慧气象服务等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高标准农田经营效益。
作为广东省唯一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为把高标准农田切实打造成农民的“金田”,南雄市与广东天润粮油集团战略合作,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EPC十O”模式),将小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并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给天润公司开展建设运营,打造“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的丝苗米全产业链模式,打响南雄丝苗米品牌,实现多方共享水稻全产业增值收益。
南雄探索高标准农田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新模式。
好的经营模式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据统计,在广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平均每亩可带动农民增收近500元,项目区平均每亩地块增值200多元。
管护严要求
创新模式管好“责任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如管
护得当,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可以有效运转,成为各地保障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受益的坚实基础。
但管护难一直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早在2020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和管护协议的约定,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建好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
各地市也同向发力。以珠海为例,2023年11月珠海市出台了《珠海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试行)》,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责任、标准、资金等。并在全省率先将每年11月定为全市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月”,充分发动保险公司、农机合作社、耕地承包人和村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逐渐形成农田设施“全民管”的新风尚。
珠海将每年11月定为全市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月”。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为更好解决高标准农田管护难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还积极探索农田管护新模式,于2021年8月印发了《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保险创新试点的通知》,明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工程设施纳入金融保险范围,鼓励各县区开展综合保险试点,创新加强工程质量和管护新模式,为高标准农田管护按上“保险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已有广州、湛江、清远、江门、东莞、佛山等多个地市成功落地了高标准农田金融保险服务试点,积极为广东探索符合市场规则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新路径、新模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对未来一段时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广东将抓牢这个“抓手”,努力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打造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作者:章四平
来源:南方农村报
迎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