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米长、2.4米宽的展台上开户配资炒股,39尊面塑人物神态各异,伎乐舞者衣袂翻飞,飞天神女彩带飘曳,连衣纹褶皱间的光影都细腻如绢——这是平凉市级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凯为敦煌文博会精心打造的作品《观无量寿经变》。以面团为笔、以匠心为墨,他将榆林窟千年壁画转化为立体艺术,让崆峒面塑这一小众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光。
让壁画“立”起来的面塑传奇
杨凯的工作室里,面粉清香与颜料气息交织,塑刀、篦子和未完成的面塑构件记录着他为敦煌文博会备战的日夜。《观无量寿经变》取材于榆林窟第25窟南壁壁画,要将平面壁画转化为0.8米高的立体场景,需突破造型、材质、色彩三重难关。
为还原壁画神韵,杨凯多次赴莫高窟、榆林窟实地临摹,细致记录人物的发髻、服饰与神情。面对部分人物仅存正面造型的难题,他查阅敦煌研究院同期彩塑资料,结合唐代服饰文献,反复推演立体结构,最终完成造型设计。
在选料与配色上,杨凯既坚守传统又大胆创新。选用高筋面粉经六道工序处理,使面团兼具稳定性与细腻质感;以耐光性强的国画颜料复刻敦煌壁画千年沉淀的“灰度质感”,既庄重典雅,又符合当代审美。
展开剩余64%塑形过程更是极致考验。杨凯以“铁丝扎骨、报纸塑型、面泥叠加”搭建基底,再以“点、刻、按、挑”精细“开脸”——仅人物眼部就需用塑刀勾勒轮廓,针尖点出瞳孔光泽,指尖轻揉眼周弧度。为达到理想效果,他曾将一尊飞天面塑反复重塑12次。
文博会契机:小众非遗走向广阔舞台
“敦煌文博会是面塑寻求发展新路径的重要窗口。”杨凯坦言,崆峒面塑虽有百年历史,但因技艺门槛高、传播有限,从业者不足20人。前两次参展让他看到“破圈”的可能——2024年,《观无量寿经变》获评“全省十佳文旅创新产品”,并收到多地展览邀约与合作意向。
今年,杨凯计划在展区设置“面塑体验工坊”,现场演示从揉制到造型的全过程,并带来飞天钥匙扣、九色鹿摆件等10余款敦煌元素文创产品,探索“传统技艺+现代文创”的产业化路径。“希望通过文博会对接设计与生产企业,解决标准化与规模化难题。”
杨凯也期待与国内外文化从业者交流。“各地面塑风格各异,山东写实,天津小巧,崆峒则以宏大场景为特色。”他希望探讨技艺融合,并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的多元魅力。
坚守创新: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传承不仅要守住技艺,更要适应时代。”自2018年返乡成立工作室以来,杨凯始终在“守”与“创”间寻找平衡:系统整理崆峒面塑传统技法,记录“五色面调配”等濒危技艺;将课程引入中小学,通过短视频教学,单条播放量超50万次,吸引200余人咨询学习。
尽管面临经济压力,大型作品创作周期长、投入大,且尚未获得资金支持,但杨凯从未动摇。“2024年崆峒面塑列入省级非遗,是对我们的肯定。”他下一步将推进面塑研学,通过“体验+文化讲解”吸引游客参与,并积累资金创作更多敦煌题材作品。“未来想用面塑展现甘肃14个市州的特色文化,打造甘肃文化‘面塑大观园’。”
“当《观无量寿经变》在敦煌文博会上静静伫立,当更多人停下脚步聆听背后的故事,甘肃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便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与更广阔的未来。”杨凯说。(文/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开户配资炒股
发布于:北京市迎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